作者:崔立新来源:康复科发表时间:2020/12/23 15:38:25浏览: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及迁延不愈,除与原发病、侵入性操作、手和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患者大多处于绝对卧床,肌蛋白和纤维蛋白合成减少,骨骼肌和膈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肌力减退,气道防御功能减退,气道廓清能力下降,呼吸肌肌力减弱等密切相关。因此增强呼吸肌肌力及气道廓清能力,是促进VAP好转及防止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治疗部分。
2013年,我国提出了VAP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提到将肺康复治疗作为VAP的防治措施之一。肺康复是多学科相结合,可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气道廓清能力,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包括运动训练、呼吸肌力训练、气道廓清训练等。
《A11S/ERs共识:肺康复要点与进展》中关于肺康复的最新进展中表明运动处方作为肺康复的一部分,并提出多种运动训练形式,主要包括耐力训练、间歇训练、阻力/力量训练、上肢训练、柔韧性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呼吸肌训练等。运动训练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行坐位、站立位等体位训练,不仅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还可降低误吸发生,增大膈肌活动范围。
非药物的气道廓清技术包括以下7项: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胸部理疗;用力呼气技术;高频率胸壁压迫;肺内正压通气技术;无创面罩式咳痰;呼气期正压技术。气道廓清技术不被推荐作为常规的术后护理,同时也不作为COPD患者的常规治疗(低级证据,弱推荐), 对于存在分泌物潴留而不能咳出的患者可依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使用,可选用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和呼气期正压技术(中级证据,强推荐);对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患者应使用咳嗽辅助技术,尤其在峰流速<270 L/min 时,在该类疾病中胸部理疗、呼气期正压技术、肺内正压通气以及高频率胸壁压迫因证据不足而不被推荐(低级证据,弱推荐);此外,不推荐肺内正压通气技术应用于ICU非气管插管患者(低级证据,弱推荐)。
呼吸功能锻炼适用于身体训练不足以产生足够通气负荷、有明显呼吸肌无力症状、由于并发症等因素导致无法进行身体活动的患者。建议仅对恢复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体位改变、被动活动(高级证据,强推荐)。患者出现以下2种或以上情况时,应终止呼吸功能锻炼:呼吸>35次/min;血氧饱和度<90% ;心率>130次/min ;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90 mmHg;激动、出汗、意识水平改变、胸腹呼吸方式不同步等。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为增加呼吸肌(包括吸气肌、呼气肌、辅助肌)的耐力和力量,改善呼吸症状。方法包括:①腹式呼吸(膈肌呼吸训练),在病情允许下基本适用于任何呼吸疾病患者;②缩唇呼吸;③借助仪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调节吸气与呼气,在吸气期或呼气期克服仪器的阻力,以达到锻炼吸气肌肌力和耐力的目的,目前较常用的是深度呼吸训练器及域值负荷训练器等(高级证据,强推荐);④呼吸操联合了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进而锻炼吸气肌、呼气肌、四肢肌力以及耐力,对缓解呼吸系统症状和增强患者活动耐力具有良好的效果(高级证据,强推荐)。
参照机械通气活动标准专家共识与建议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
①一般性运动训练 不能配合者: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每组15次/关节的全范围活动训练,2组/天;体位管理:从30度开始,在患者能耐受及不引起患者生命体征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床头高度,时间从10min开始逐渐增加,2次/天。可配合者:四肢主动活动训练或辅助活动训练,踝泵运动,15次/组,2组/天,四肢关节主动或辅助活动训练,每组从10次/关节逐渐增加至20次/关节,2组/天;体位转移:从30度开始逐渐增加至90度床上靠坐训练,床旁坐位训练再到床旁站立训练,10min/次,2次/天。
② 呼吸肌训练 不能配合者:呼吸抗阻训练,吸气相徒手加压法,15次/组,2次/天;采用神经生理促进技术包括持续压迫法、口周刺激法、胸腹联合收缩、前拉底部抬举法等刺激方式增强患者呼吸运动。可配合者:腹式呼吸训练、胸廓扩张运动、局部抗阻呼吸训练,20min/次,2次/天。
③ 气道廓清能力训练 不能配合者:采用松动、聚集、排出的被动自主引流技术,被动咳嗽训练。可配合者: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用力呼气技术。辅助咳嗽训练,主动咳嗽训练,10min/次,2次/天。
④ 胸部理疗 采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便携式膈肌起搏器,脉冲频率40 Hz,起搏次数12次/分,刺激强度12个单位,刺激时间20 min/次,2次/天。
参考文献
[1]宫玉翠,陈洁雅.慢性呼吸疾病肺康复护理专家共识[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5):5.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524-543.
[3]苗青,韩艳波,张金凤.《ATS/ERS共识:肺康复要点与进展》中肺康复运动处方解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1-3.
[4] Hodgson C,Stiller K,Needham D, et al. Expert consensu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safety criteria for active mobilization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adults[J]
. Critical Care,2014,18(6):658.
[5]高连军,赵红梅.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12):938-942.
[6]李际强,白晓辉,蔡倩,张溪.肺康复运动处方指南解读(ATS/ERS、BTS、ACSM及AACVPR)[J].临床肺科杂志,2020,25(1):151-154.
[7]郑月月,倪朝民,吴鸣,曾林芳,黄丽虹,张阳.早期综合肺康复干预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6):453-457.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网站 主办:武汉同济医院护理部
地址: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 咨询电话:027-83663139 投稿邮箱:88969089@qq.com
Copyright2006-2008, Tongji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尚网互联 网站统计